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共识

分享到:
点击次数:23 更新时间:2023年11月07日11:28:39 打印此页 关闭

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检验领域,配置质谱仪器、建设临床质谱实验室已成为众多医疗机构及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选择。与常规生化免疫系统相比,质谱分析检测系统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需配备的辅助设备、耗材、试剂种类更为繁多,手工操作环节更加繁琐,同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尚缺乏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如何建设安全高效、工作流程顺畅且符合质量规范要求的临床质谱实验室仍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严峻考验。为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生化检验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领域内专家从临床质谱实验室通用要求、人员、环境、仪器、试剂及耗材要求等方面制定共识。




质谱技术诞生于100多年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最早始于药物研发和治疗药物监测。随着离子源技术及质量分析器技术的快速发展,质谱已成为临床研究中最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近20年来,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广泛应用于微生物领域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在临床检验领域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 1 , 2 ]。LC-MS/MS技术特异性高,可同时区分并准确定量多种内、外源性的小分子物质,一方面作为临床生化、免疫方法的重要补充,为目前仍无法检测的临床亟需项目提供解决方案[ 3 ];另一方面,在临床检验标准化如鉴别检测干扰物、区分同一类物质不同亚组分及提高不同分析系统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技术正逐步替代原子吸收技术,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各种必需微量元素的营养状态评估及重金属中毒筛查[ 6 ]。此外,高分辨质谱也初步应用于淀粉样变分型、M蛋白血症分型等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7 , 8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妇幼保健机构医用设备配备标准(WST 793—2022)[ 9 ]中,LC-MS/MS系统作为三级医院增配设备出现在生物理化检查设备分类中。越来越多的LC-MS/MS、ICP-MS设备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这均将推动质谱技术快速进入临床。但是,质谱分析检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严峻挑战。与常规生化免疫检测相比,其对实验室环境条件的要求更为严格,需要配备的辅助设备、耗材、试剂种类更为繁多,手工操作环节更加繁琐,对人员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生化检验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领域内专家从临床质谱实验室通用要求、人员、环境、仪器、试剂及耗材要求等方面制定本共识,旨在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为除微生物专用质谱以外的临床质谱实验室的建设及日常管理提出建议。


一、通用要求

(一)管理要求

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应满足《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10 ]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临床质谱实验室可开展很多常规生化免疫方法无法检测的特殊项目,部分项目目前仍无注册的商品化试剂,使用实验室自建方法开展检测时应参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年6月1日实施)第53条的规定[ 11 ],临床质谱实验室开展诊疗项目也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


质谱方法是许多重要检验项目的首选检测方法,然而临床质谱实验室的运行相对常规检测平台更加复杂,因此,应加强临床质谱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和日常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实验室可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GB/T 22576.1)[ 12 ]、《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国卫医发[2016]37号[ 13 , 14 ]、《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15 ]、《临床实验室设计总则》(GB/T 20469—2006)[ 16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T 20470—2006)[ 17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 18 ]等建立质量体系和管理要求,同时可参考美国病理家学会实验室认可检查清单中质谱相关条款完善相关程序。


(二)临床质谱实验室平台设置

基于满足临床需求、保障医疗安全质量及实现资源共享的原则,同一医疗机构内应集中设置临床质谱实验室。


推荐在医疗机构检验科内设立单独的临床质谱专业组,或者在检验科生化及免疫专业的组织架构下设置临床质谱实验室。根据实验室规模和不同类型质谱的技术特点和临床预期用途差异,可进一步根据临床需求分为定量检测组(LC-MS/MS、ICP-MS等)和定性检测组(高分辨质谱、质谱成像等);或者基于待测物的临床应用可分为药物浓度组、激素检测组等。


(三)检验项目设置

开展临床质谱检验项目应综合考虑技术可及性和临床需求迫切性,优先考虑开展权威指南推荐的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的项目。另外,虽然色谱质谱技术对多种项目检测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自动化程度低、仪器昂贵,故应充分考虑依托质谱技术开展检验项目的前沿性及实用性;检验项目开展后的质量保证,如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或实验室间比对等因素也应被充分考量。基于质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本共识推荐开展的检验项目有:内分泌相关指标(类固醇激素、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肾素活性等)、遗传代谢病相关指标(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酰基肉碱等)、治疗药物监测(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精神类药物等)、营养素系列指标(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部分多肽类标志物(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胃泌素等),以及化学品中毒(重金属、农药等)的定性定量检测。


二、人员资格及岗位职责

(一)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应具有2年以上质谱实验室工作经验,充分了解质谱技术的优势、局限性、发展趋势及临床应用的适宜场景;具有较强的色谱质谱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主要职责包括:组织、管理实验室的各项检测工作,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完善,确保实验室环境及日常行为符合生物安全、化学品安全和消防安全要求,确保使用的检测系统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制定实验室检测项目清单及相应的分析性能质量目标,负责检测报告的签审和解释等。实验室主任或技术主管应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和考核[ 19 ]


(二)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应具备临床检验、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和/或质谱相关教育背景,需熟练掌握色谱及质谱技术理论、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质量控制方法,并完成相关岗前培训及实操考核。


实验室应严格按照培训考核的项目种类和仪器类型授权上岗,人员轮岗后应重新进行培训及考核。质谱检测项目前处理步骤繁琐,自动化程度低,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高。人员岗位相对固定有利于及时处理各类故障问题,保证检测质量,保证报告按时发出,结果报告审核人员应经过系统的临床检验或药学专业培训,具备质谱分析相关知识,并通过国家规定的检验人员技能考试。


建议1 临床质谱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应具备色谱质谱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组织协调能力,应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验室实际情况建立和制定临床质谱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管理规范、实验室各类制度等,以保障临床质谱实验室有序运行并高效服务临床。


建议2 临床质谱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经过色谱质谱原理、仪器使用及维护、检测项目SOP、结果分析处理等专项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离岗超过半年需再次进行操作培训及考核;离岗超过2年,需经过再次理论培训、操作培训及考核。


建议3 临床质谱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应相对固定,如需轮岗,建议同一岗位在岗时间不短于1年。

    

三、实验室设计、建设要求

(一)实验室布局

应根据开展的项目种类、仪器型号及配套设备的数量等测算临床质谱实验室所需的总面积,以及不同分区的面积分配。因质谱实验室涉及复杂的暖通装修及各种供电、供水等管路设计,故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空间的高度、外排系统等,需符合环境要求。


实验室应合理分配开展工作的空间,其设计应确保用户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以及实验室员工、患者和来访者的健康和安全,实验室应评估和确定工作空间的充分性和适宜性。如有条件,无机类前处理操作区域与有机类前处理操作区域应分隔。此外,由于色谱-质谱仪易受环境洁净度、温湿度、空气流、射频辐射及电磁场的影响,前处理和色谱分离环节使用的强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对人体损害较大,质谱仪真空泵噪音较强等原因,质谱室应设置在空间充足,通风良好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区域内,不宜设置在患者诊疗区域内;如设置在检验科内,应与检验科其他功能空间有效分隔。在布局中应充分考量色谱-质谱检测系统对于通风、温湿度、供电系统的要求及其与周边实验室的兼容性,同时应远离震动源、远离大于10高斯的磁场(如核磁共振仪和扇形磁场质谱仪),避免日光直射,尽可能减少周围环境的射频辐射。


临床质谱实验室应基于工作流程、不同实验活动的不相容性及仪器运行期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分区。ICP-MS产热量大,建议单独分区放置。为降低噪声及有害气体对实验人员的影响,还应充分考虑通过电脑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人机分离。氮气发生器及空气压缩机等会散发大量热量及产生噪声,推荐将其放置于独立房间。此外,应有充足的标本、耗材、试剂存储空间,应设置专门区域安置冲淋装置、洗眼装置、急救箱及消防器材等。若为独立的实验室还应设置天平称量区及更衣室等。


建议4 质谱实验室应设置于相对独立的区域,不与常规生化、免疫等检测区混设,不与患者诊疗区域混设;ICP-MS建议放置于独立空间或在同一空间距离其他质谱设备较远的位置。


1.样本制备区:应在样本制备区配备足够的通风设施。质谱前处理过程中涉及有机试剂、挥发性酸、碱的操作应在通风橱中完成;自动移液工作站应该配备万向排气罩;应充分评估临床工作量、预处理操作时长及检测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要求,配备足够的通风橱、试验台,建议双侧操作试验台间距应>1.6 m,单侧操作试验台距墙面或其他实体间距>1.2 m,以保证同时操作不受干扰。可根据配置的通风橱、通风试剂柜及试验台的数量等测算样本制备区所需面积。初建实验室临床业务尚未确定时,可根据医院规模和业务类型估算样本制备区面积。


2.仪器区:应充分整合不同仪器制造商的安装条件及使用要求,对于直接影响检测质量的环境温湿度等应至少遵从制造商建议。通常,每台仪器(液相和质谱)长度在2.0 m左右,宽度在1.0 m左右。应根据设备型号、重量、体积选配合适规格的色谱质谱仪器专用工作台或根据色谱质谱设备规格设计通用实验台。工作台应结实稳定,可承受质谱、色谱、电脑等设备的重量。工作台后应预留出一定的维护空间,以方便工作人员对色谱质谱仪器的维护保养。由于色谱、质谱设备及气体制备装置重量偏大,故工作台承重应不低于500 kg/m2,如无法达到,应采用钢板分散压力。当实验室内无法实现人机分离时,应为机械泵加装减噪罩,建议装载于工作台下方并高于地面,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散热和维修保养。另外由于需要在吊顶内部铺设气体管路、电路等,建议吊顶内高度(即吊顶距天花板的高度)不低于0.8 m,用于铺设各类气体管路、通风管路、空调、除湿机、消防管路等设备安装及维护空间;吊顶至地面高度应满足质谱仪器放置需要,建议不低于2.8 m。


建议5 仪器区面积应根据仪器数量进行规划。实验台后应预留宽度不少于0.5 m的空间,实验台设计参考建议9,建议为每台仪器配置不少于7.5 m2的空间。


建议6 仪器区吊顶内高度不低于0.8 m,吊顶至地面间高度不低于2.8 m。


3.结果分析及报告区:应配备计算机及相应工作软件,远程连接仪器区电脑,方便结果分析及报告发送。该区应该实现“人机分离”,尽可能地降低仪器噪音和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所有仪器设备的计算机及远程控制的计算机不可接入广域网。


4. 气源区:由于质谱仪正常运转会使用各种气体(如氮气、氩气等),实验室需要预留出存储或制备气体的空间;如实验室空间充足,建议设置集中供气房间(气源区)。气源区不宜距离仪器区及标本处理区过远,以免影响气压,同时该区域应便于运输及更换气瓶。


5. 耗材区:应在常温库房固定位置放置耗材,定期增补,保证供给充足,可同检验科其他耗材空间共用。


6.样本及检测试剂储存区:应配备冷藏、低温冷冻、冷冻冰箱,保证检测试剂和临床样本放置于合适的储存条件,临床样本与检测试剂应分开放置。


7.废液处置区:应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1 ]等法规,结合各实验室及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排废标准。质谱分析及样本制备后所产生的污水大部分含有有机溶剂、酸、碱、盐等,均应进行必要的处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者收集后(收集过程中应存放于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空间)由有资质的废水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建议7 质谱实验室宜设立独立的样本制备区、仪器区、结果分析及报告区、气源区,以上区域间应有明确的物理分隔以达到相应的环境要求。


建议8 对于拟配置设备及预期检测项目用途尚不明确的待建实验室,建议质谱实验室总面积不低于50 m2,按照样本制备区∶仪器区∶结果分析区∶其他=3∶5∶1∶2进行区域划分。


建议9 对预期用途及设备配置相对明确的实验室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评估:样本制备区面积=(通风橱底面积×数量+实验台面积+大型设备底面积+其他)×2.0 m2;仪器区面积=质谱仪数量×6.0 m2。气源区面积可按照配置的氮气发生器、空气压缩机等的实际面积测算,通常1台质谱仪配套气体供应空间不少于1.0 m2,气源区面积不少于5.0 m2,该房间与质谱仪安装地点距离不宜超过10.0 m。


(二)环境及设施要求

1.洁净度:灰尘吸潮后质谱仪内部芯片或焊点处易产生锈斑,导致开机瞬间发生放电,进而导致电源或电路板故障。另外,散热过滤网上的灰尘会阻碍仪器内部热量向外散发,可导致仪器重要部件如电路板、涡轮泵等过热损坏。ICP-MS测定的微量元素在样本中的含量很低,易受环境中灰尘等影响。


建议10 仪器区应保持环境洁净无尘,推荐配备空气净化器、窗户防尘网、空调出风口的空气过滤器等。通风设施良好的实验室不建议开窗。


2.通风:甲醇、乙腈、正己烷、挥发性酸、碱等试剂是质谱实验室常用的流动相及提取试剂,存在潜在肝肾毒性及神经毒性等,因此,质谱实验室除满足一般检验科实验室6~8次/h全新风换气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操作步骤可能存在的挥发性气体损害风险,配置通风橱、万向排风罩等通风设备,以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通风橱、万向排风罩一般风速达0.5 m/s即可满足要求,但对于挥发性较强、气味较大的操作,可适当增加风速,以便及时将废气排出室内。LC-MS/MS废气排放口距离排风口大于3.0 m以上的需加装排废管路,且仪器端的排废口风速应达0.5 m/s以上。对于无机质谱ICP-MS需安装专用排风系统,根据不同厂家要求风速一般需达8.0~15.0 m/s,且仪器端应有防冷凝水回流设计。各类排风系统的排放口都应有防雨水倒灌回流设计。通风橱、万向排风罩、排废管路等应为独立控制系统,建议有“一备一用”功能设计,最好有故障触发报警功能,以便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建议11 样本制备区涉及有机溶剂或挥发性酸、碱的使用均需在通风橱中完成,故应充分评估项目数、标本量及TAT要求,设置充足的通风橱,建议不少于2台1.5 m通风橱。


建议12 仪器区需根据实验室拟安装的质谱设备的位置和台数配备足够数量的万向排风罩,或按照每3.0~4.0 m2均匀排布万向排风罩,风速应大于0.5 m/s;废液瓶管路接口应尽可能密封。


建议13 统筹估算所有通风设备的风量及风口,合理设计风道及室外风机系统,建议单独配置风机系统电源(配电箱)。


建议14 ICP-MS应根据仪器要求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风量应不小于8.0 m/s。


3.温湿度:为保证仪器状态的稳定,仪器区应保持恒温恒湿,应配置温湿度计进行监测,有条件的实验室,建议配备24 h智能监控系统,灵活设置不同区域的温湿度警戒值,失控时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质谱仪通常可耐受的温度范围为15~30 ℃,温度过高会使电路板长期高温工作,降低仪器寿命;湿度过高会降低电子元件的绝缘强度,空气中的水分附着在绝缘材料的表面,使电子元件的绝缘电阻降低,设备的泄漏电流大大增加,造成绝缘击穿,产生电气故障,所以应根据不同质谱仪的制造商手册要求设置允许温湿度范围。另外,由于质谱仪散热量大,应计算每台质谱仪的散热量后,统一评估集中空调是否满足运行要求,如不满足应加装独立的空调。空气压缩机及氮气发生器等设备散热量大,其所在空间需配备空调,保持室温不超过30 ℃。


建议15 仪器区最佳温度宜控制在20 ℃,温度波动小于2 ℃/h,最佳湿度宜控制在35%~50%,空气湿度过高推荐配备除湿器,空气干燥地区推荐配备加湿器。


4.噪音:质谱仪器、机械泵、氮气发生器、超声清洗仪等均会产生较大噪音,应尽量实行“人机分离”操作,另外采取必要的隔音或降噪措施,如将机械泵放入降噪箱中,优先选择不用泵油、噪音更小的干泵。


建议16 仪器区采用穿孔吸音板等材料进行装修,机械泵放入降噪箱中。进入仪器区宜佩戴降噪耳机。


5.供电设施:不同型号质谱的用电需求不同,应依照厂家提供的仪器用电需求进行供电,另外需配备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PS)以防止突然断电导致的仪器损坏。每套色谱质谱仪或质谱仪应根据不同厂家的仪器配置情况配备足够的电源插座。氮气发生器及空气压缩机等仪器因通、断电时的瞬时电流大,比正常工作时高,较易熔断保险丝,压缩机的启动和停止会对电网电压造成干扰,所以建议将质谱仪和氮气发生器的电路分开。冰箱、自动化前处理工作站、超高速离心机及其他重要辅助设备同样应配备UPS。电源电压波动应小于5%。电源应具有良好的接地措施,接地电阻应小于4 Ω。电源插座应接地线、零线和火线,安装方法应符合电工规范(左零右相)。地线与零线的电压要求小于3 V。


建议17 每台色谱质谱仪器应设有独立开关,电源应有断电保护功能(断电之后重新输入电压不能自动上电,仪器有说明不允许使用漏电保护功能的除外)。


建议18 临床质谱实验室可根据未来5年质谱仪配置规划,参照不同种类质谱仪用电一般标准,统一评估用电量,设立独立配电箱并设置集中UPS。


6.供水设施:分析用水包括样本制备过程用水和流动相配制用水。样本制备及流动相配制应使用超纯水(电阻>18.2 MΩ/cm),超纯水纯度要求可参照行业标准《临床实验室试剂用纯化水》[ 22 ]。可使用超纯水机制备超纯水,应监控水质并定期更换滤膜;另外也可使用商品化超纯水。


7.供气设施:质谱实验室应配备供气设施,用于质谱仪以及样本前处理的正压固相萃取装置、氮吹仪等。质谱仪通常用氮气作为辅助气,根据仪器要求配制氮气,一般要求氮气的纯度在99.99%以上,且需保证气源供气充足且稳定,推荐采用氮气发生器为质谱仪提供氮气。质谱仪还会使用清洁空气、氩气、氦气等作为辅助气,可采用空气压缩机、液氩钢瓶、氦气钢瓶等供气。


所有的气体管路应避免泄漏,气体传输推荐使用医用级不锈钢管道,气路接口应定期进行泄漏检测,压力阀应定期进行性能评估。气源区应有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对于氮气、氦气、氩气没有专门的泄漏报警装置,可采用氧气报警装置,保证气体室内氧气含量充足,以防实验人员在气体室内窒息)。


建议19 根据拟采购的质谱仪种类、品牌等,评估用气种类和最大负荷流量,统一配置相关供气设备。配置设备建议根据实验室诊疗项目发展规划及医疗应急需求按不少于评估量的150%配置。


8.危化品存储设施:质谱实验室常用的溶剂如甲醇、乙腈、正己烷等均为易燃溶剂,应配备易燃试剂专用柜,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并有准确的出入库登记、使用记录。若实验室用到易腐蚀性化学品(如盐酸等)及易制爆化学品(如硝酸等),则应配备专用的易腐蚀化学品柜和易制爆化学品柜,均应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有出入库记录,并且设有监控。定期盘点所有的化学品。以上物品管理需满足医院及当地公安机关相关规定和要求。


建议20 应配备防腐蚀、防火及防爆专用试剂柜。在密闭空间内存放挥发性有机溶剂的试剂柜,应连接排风系统,排风量不小于0.5 m/s。


四、分析仪器及设备

(一)分析仪器

1.分析仪器的选择:出具临床检测报告的质谱分析仪器应该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出厂日期在注册证有效期内。需根据临床检测项目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质谱仪器。(1)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LC-QQQ-MS):实验室开展内源性代谢物检测如维生素、氨基酸、胆汁酸、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神经递质、β-淀粉样蛋白,以及药物浓度监测等项目应配备LC-QQQ-MS仪器。(2)ICP-MS:实验室开展无机元素检测项目(如碘、锌、硒等)应配备ICP-MS仪器。(3)气相色谱-质谱:实验室开展有机酸检测等项目应配置气相色谱-质谱仪器。(4)高分辨质谱:实验室开展毒物与药物筛查、蛋白鉴定分型等检测项目,在LC-QQQ-MS基础上可以增配高分辨质谱仪器。


分析仪器必须经过检定校准合格、性能验证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并根据设备使用年限制定验证周期。仪器应有明显的运行状态标识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具有使用、维护及维修的记录。


建议21 建议充分调研临床需求,确定所需要的合适的质谱仪类型。对小分子代谢物定量检测,建议配备LC-QQQ-MS;对无机元素定量,建议配备ICP-MS;对具有有机酸及相关代谢物检测需求的实验室,建议配备气相色谱-质谱仪器;有毒物、药物筛查及蛋白质组学等需求的可在LC-QQQ-MS基础上配备高分辨质谱仪器。


2.分析仪器的使用:使用仪器前,技术人员必须熟知仪器使用说明及项目操作SOP,通过相关考核,方可进行独立操作;使用前需要确保仪器用试剂、电、气均正常。


使用仪器时,技术人员需对质谱离子源等部件进行日常维护;开始进样前,应对以下要点进行核查:确认离子源的类型并保证安装正确;核对色谱柱型号及安装方向正确;检查流动相配制正确、体积足够、并且在效期内,配制流动相需记录配制日期、配制人等信息;检查废液桶未满且适用(液面达90%需更换);检查样品室并对已测样本进行清理;启动系统,排出液相系统管路中的气泡,检查质谱仪器状态、参数是否正常;调用项目方法对仪器进行平衡,并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来进行仪器状态考察,观察系统压力、仪器状态、分析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以及质谱的响应值,正确设置进样板类型,并确保样本盘中样本位置与序列表中一致,满足要求后正式进样。


使用仪器后,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检测物质及流动相对仪器进行冲洗。定期对仪器系统适应性结果进行分析,回顾仪器状态,若存在信号异常应及时进行维护或维修。定期进行仪器表面及部分部件的擦拭清洗,去除污物或灰尘。


建议22 建立完整的仪器使用前、中、后操作及维护保养SOP,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并保留完整记录。


建议23 每年至少对质谱仪进行一次预防性维护。


3.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措施:根据《液相色谱-质谱临床应用建议》[ 19 ]可将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措施分为系统适用性测试和周期性质量监控。系统适用性测试:推荐至少在每个分析批次之前、预防性维护之后、仪器卸真空后或者是当系统平衡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以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周期性质量监控:仪器设备重大维修、维护保养、移动后,需评估仪器的性能指标与维修、维护保养、移动前保持一致,还需评估前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的偏移程度。


建议24 系统适应性测试既可以选择厂家提供的校准溶液,也可以选择检测项目的低浓度标准品溶液,测试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保证满足临床检测要求。


建议25 仪器设备校准合格、性能验证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在用仪器设备应实行周期校准,并保存校准报告。


(二)前处理及其他设备的配置及使用

根据实验室检测项目需要,配备以下样本前处理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


1.正/负压装置:检测项目的样本前处理若用到固相萃取,则应配备正压或者负压装置。负压装置还需配备真空泵,正压装置则需配备氮气源。


2.氮吹装置:根据检测项目的前处理需求,配备多孔氮吹仪(连接氮气源或空气源),加速样本前处理环节中的溶剂挥发,推荐将氮吹装置放于通风橱中或连接排风装置,避免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挥发性气体的损害风险。


建议26 质谱实验室前处理应根据需要配备氮吹仪、正/负压装置、自动样本处理系统。氮吹仪和正压装置应配备独立的气源,防止前处理操作影响质谱仪器供气的稳定性。


3.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根据检测项目前处理方法学需求,可配备自动化前处理设备,以方便样本的处理。


4.其他辅助设备的配置及相关管理要求: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仪器设备(包括计量器具、辅助设备等)要定期检定、校准、验证。分析天平、移液器、容量瓶、pH计等器具设备应制定计量周期,定期参加法定计量部门或有资质的计量服务机构检验,并保存计量检验证书。另外,根据实验需要可配制真空浓缩仪、离心机等;前处理中可能需要对流动相容器、玻璃器皿等进行清洗,应配置自来水池、水池旁应配备洗眼器。


五、试剂及耗材

(一)试剂的选择和制备

1.商品化试剂盒:开展检测项目应优先选择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商品化试剂盒;按照常规试剂盒管理,建立购买、验收入库、贮存和使用的SOP,并有准确的入库、保存、使用和有效期记录;应该在预开展本项目的仪器上论证试剂盒的系统适用性,方法学评价的数据需符合临床指南的要求。


2.自制试剂:目前尚没有商品化试剂盒的检测项目,可根据《液相色谱-质谱临床应用建议》《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临床检测方法的开发与验证》推荐[ 19 , 23 ],建立实验室自建方法。实验室自建方法可购买和使用商品化的校准品,当无法获得商品化校准品时,可考虑自行配制,自制校准品的基质尽可能同临床样本相似或经过基质效应验证不受基质影响[ 23 ]。购买的校准品通常是粉末状或高浓度溶液,不能直接使用,应通过称量、混合、稀释等手段进一步制备校准溶液[ 24 ]。校准品优先推荐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若此物质不可获得,应尽量选择满足权威计量和标准物质研制机构研制的物质或具有明确定值信息的物质,确认分析证书内容的完整性并留存。分析过程涉及的标准品和试剂的纯度、级别、规格和来源应符合实验要求;自制校准品的批次更换应建立相应的接受标准,以免引入系统误差。内标的使用可校正基质效应以及样本萃取、色谱分离和离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内标应选择样本中不存在的非内源性物质,可采用结构类似物或稳定同位素内标,推荐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氘标、13C标记)的内标,质荷比差异应大于3,且纯度应满足分析要求,建议在98%以上。其他试剂应满足色谱、质谱仪器使用的纯度要求。应科学论证自制试剂的性能,方法学评价的数据需符合临床指南的要求或满足预期用途。


3.质控品的选择和制备:优先选择商品化的质控品,无法获得商品化质控时,可考虑自行配制。一般需配制高、中、低3个浓度的质控,根据待测物的浓度分布选择合适的质控水平。质控品的基质应与待测样本相同或尽可能同待测样本接近,自制质控品可使用患者混合样本或进行预期浓度待测物添加的混合样本。


建议27 对于无商品化试剂的项目,可采用自建方法,并进行完整的方法学评价。对于已有注册商品化试剂的项目,应首选商品化试剂,并在该实验室系统上进行性能验证。推荐采用第三方质控品,自制质控品应评估均匀性、稳定性等。


(二)耗材的选择和使用

样本采集、前处理过程以及样本分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耗材(如离心管、固相萃取板以及色谱柱等),都应建立购买、验收入库、贮存和使用的SOP,并有准确的出/入库登记、使用、维护及性能记录。耗材的厂家和批次不同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若有耗材发生变更,则需要开展相关验证实验。


六、检验样本及程序要求

质谱检测样本类型可为尿液、全血、血清、血浆、脑脊液、干血片等,应根据临床检测项目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样本类型,并关注影响样本的可能因素如溶血、脂血等。检验样本及程序要求同临床生化免疫其他项目,针对质谱实验室特殊项目的检测及程序要求可参考《液相色谱-质谱临床应用建议》[ 19 ]、《CLSI C62A》[ 25 ]等质谱相关文件。


质谱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本共识重点对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阐述,本共识将适时修订,以满足临床规范化应用的需求。


本共识受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业务费(2022-PUMCH-B-073,2022-PUMCH-A-138)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401100,2021YFC2401105)的资金支持,资助用于共识制订的全过程,共识意见的形成未受到资助方的影响。

上一条:P2实验室的标准是什么? 下一条:实验室工作台面